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
>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、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,不仅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,更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和实现价值的主阵地。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,能够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塑造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,打造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新引擎。
国企改革成效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条件
党的十八大以来,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很大成效。特别是从2020年开始,国家制定并实施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,使国有企业改革更加稳步、有效地加以推进。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效,在促进国有企业自身更好发展的同时,也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了良好条件。
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强,不断形成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,国有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,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为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。“十三五”期间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4.5%,在关键材料、核心元器件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。2024年上半年,中央企业累计研发经费投入达4340亿元,同比增长2.7%;地方国资委监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2495.7亿元,同比增长10.4%。
国有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提前布局,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。近年来,国有企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,大力推进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,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,通过股权投资、基金投资等方式,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了一批潜力大、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。2023年中央企业、地方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为2.18万亿元、0.73万亿元,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达35.2%、17.1%。其中,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总营收比重增加3.23%,在类脑智能、量子信息、基因技术等前沿领域实现提前布局。
国有企业借助新技术对传统产业不断赋能升级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良好产业支撑。国有企业借助数字技术,针对传统产业存在的低端产能过剩、高端供给不足、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,对产业进行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赋能升级,通过打造数字化车间、智能工厂、互联工厂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传统制造业产业模式、组织模式变
原文链接:https://sanxin6.com/index.php/4896/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